新修订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》规定,省军区(卫戍区、警备区)、军分区(警备区)和县、自治县、不设区的市、市辖区的人民武装部按照国家和军队的有关规定,负责组织民兵进行国防教育。民兵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,是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抓好民兵国防教育,有助于激发民兵爱国热情、有效履行使命任务,为提高民兵组织动员力、快速反应力、支援保障力奠定坚实基础。
时机上,做到集中教育和分散教育相结合。民兵平时为民,分散在不同的战线和工作岗位,是全体公民中的一员,要自觉接受所在单位组织的国防教育,增强国防观念,提高依法履行国防义务的意识;民兵聚时为兵,要通过国防教育增强履行职责使命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,积极参加练兵备战,不断提高应急应战能力。为此,应把握民兵队伍身份的特殊性,坚持统分结合、因地制宜。抓住民兵整组、军事训练、思想政治教育、执行勤务等相对集中的时机,大力开展安全形势、光荣传统、职能使命、国防法规等教育学习,打牢民兵支持国防、关心国防、热爱国防、保卫国防的思想根基。同时,针对民兵分布广、流动性大的特点,结合国防教育进机关、进企业、进社区、进乡村等活动,督促民兵带头积极参加所在单位组织开展的国防教育活动,把民兵国防教育融入全民国防教育之中,推进互促共融。
对象上,做到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相结合。民兵,有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之分。普通民兵数量多、分布广,基干民兵是民兵的骨干力量、担负任务重。民兵国防教育,应当以基干民兵和担任领导职务的民兵为重点,以普通民兵为基础,既要抓重点辐射引领,又要抓大头打基础。应突出基干民兵,以基地化轮训、遂行任务等相对集中的契机,围绕担负的使命任务开展国防教育,砥砺意志品格、培塑战斗精神,学习优良传统、凝聚思想共识,教育引导基干民兵永远做到姓军为战、精武强能,把保家卫国的国防责任扛在肩上,始终保持枕戈待旦、常备不懈的备战状态。对于普通民兵而言,应充分利用“青年民兵之家”这个传统阵地和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开展国防教育,主要加强国防法、国防动员法、兵役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普及工作,增强忧患意识,并激励他们在普通群众中当好国防教育的“宣传员”。
内容上,做到优良传统和新国防理论相结合。新时代新征程,标定了我国新的历史方位,赋予民兵新的历史使命,也给予民兵国防教育新的内涵和外延。民兵国防教育既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,大力弘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,传承红色基因、赓续红色血脉,不断强化民族精神、家国情怀的培育和民兵光荣传统教育,发挥好教育凝心聚力、激浊扬清的功能。同时,又要与时俱进,把握时代主题,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,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,不断增强民兵政治上的坚定性、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。突出学好习近平强军思想,做到学思用贯通、知信行统一,筑牢听党指挥的思想根基,自觉做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。另外,要大力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,夯实打赢新时代人民战争的思想根基。
方法上,做到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。国防教育是往灵魂里熔铸精神、往思想里渗透价值、往骨髓里注入忧患,往脑海里输送责任,是做人的思想工作,人往哪里去,国防教育就要跟进到哪里。新时代民兵,是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,应积极运用数字化思维变革教育手段、创新教育方式,探索运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,积极打造“互联网+民兵国防教育”的新模式,让国防教育资源与信息科技深度交融、耦合驱动,有效释放数字技术的放大、叠加、倍增作用。通过开设国防教育专栏专题、拍摄国防教育短视频、开通国防教育网络课程等,向广大民兵传授国防知识与军事技能。同时,抓好线下民兵国防教育。一方面,要利用好报纸、刊物、电视等传统媒介开展国防教育;另一方面,还要借助战争遗迹遗址、烈士陵园、革命纪念馆、国防教育基地等资源,开展沉浸式、体验式等教学活动,形成载体多样、渠道丰富、覆盖广泛的民兵国防教育矩阵,确保国防教育送达“最后一公里”。通过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,构建民兵处处能学、时时可学的国防教育格局。
行动上,做到军队主抓与地方协作相结合。根据国防教育法规定,民兵的国防教育主要由省军区系统各级主抓主管。然而,民兵开展国防教育的许多资源又在地方。因此,组织民兵开展国防教育,需要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协作,这就决定了民兵国防教育是军地“联合作战”。作为省军区系统各级机关要拟制好民兵国防教育方案,将国防教育纳入民兵思想政治教育计划,及时向驻地党委政府报告民兵国防教育事项,召开军地联席会议,明晰军地分工、协同事项,做到各司其职、密切配合。同时,要协调地方党委政府,做好民兵尤其是普通民兵的国防教育考评工作,将民兵国防教育纳入国防教育法督查、双拥模范城创建评比、党管武装工作考评,真正从制度上建起来、从标准上硬起来,倒逼责任落实。
来源:上海国防动员